永泰古城
西北的土地上從來都不缺少詩意,古城,古道,軍事要塞總是很自然和諧地鑲嵌在這片粗獷的大地上。站在夕陽的餘暉里,望著浩瀚的天空,蒼茫的大地,不禁感慨中國古代歷史星河的浩渺和繁榮,它有著沉寂、有著精彩,也有著神秘和浪漫。永泰龜城,就是這樣一座有著許多美妙傳說的神秘古城。
一、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現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紮在這個城堡內。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
永泰城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城牆上有炮台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瓮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
永泰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瓮城,形似龜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築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牆由黃土夯築而成,周長1717米,牆高12米,城基厚6米,佔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築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築有瓮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城內有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城牆內邊修有馬道,圍城牆一周,城牆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瓮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城南一里處建有演武廳和教場,佔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里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處設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里的騸馬溝是當時的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牆,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牆、城門,城內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學。馬道民居永泰小學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紅水縣,後來才有景泰城。」景泰是歷史上的邊防重地,境內的古長城、古城池等遺迹很多。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沿途依稀可見一些土墩台,據說這樣的土墩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甘肅省城蘭州。這是明清時期用於防範的信息台(當地人稱為烽火台),如果發現有敵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一個烽火台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在永泰城東南部有一塊佔地面積為500畝地的平地,這裡就是當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建有高兩米的平台(現已拆毀),台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台,紅漆明柱,雕樑畫棟。」這些古建筑後來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牆,牆上隱約可見箭簇留下的疤痕。
二、歷史上的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在明清兩朝時期,是一座顯赫的軍事要塞,這裡因為戰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衰落,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
景泰境內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在清朝康熙之前,分別稱之為大松山和小松山。「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庄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秦邊紀略》),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收復河西後就曾在此地屯兵設防,到了明朝,作為與蒙古人對峙的前線,明王朝曾經在此修建了一片很大規模的防禦工程,史稱「松山新邊」。到如今,當年的新邊已成了難尋蹤跡的殘垣,你爭我奪的草場也化為戈壁。而那些曾經旌旗飛舞的古城堡,卻還有人居住在其中。這些城堡中,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是位於景泰以西25公里處壽鹿山北麓的永泰城。
永泰城作為一座軍事要塞,它的誕生是由於一次戰爭。元滅亡後,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東蒙韃靼和西蒙瓦剌。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韃靼的阿赤兔部落不斷侵襲景泰,並先後佔據了大松山和小松山。據史料記載,韃靼到達景泰以後,「(阿赤兔)虜恃地利,東寇延綏寧夏,南犯固靖蘭州,西侵武威張掖,往往飲馬黃河」(明朝荊州俊所寫的《三眼井堡記》)。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雙方在龍沙展開了一場數十日的大戰之後,李汶擊敗了韃靼部落群首領,收復了大小松山,但這場大戰也摧毀了這裡原來的要塞。
此後,晉陞為三邊總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築永泰城。彼時,春色不絕於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開始具有了政治、軍事、外交、商業發展的多重要義。
三、古老的傳說
永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被稱為龍沙,而我說的故事發生在三百多年前,其時,黃河石林尚未被人發現,大敦煌影視城也還只是一片荒山。
驍勇善戰的大清名將岳仲琪,率大軍征討新疆,戰爭勝利後,他上書在永泰屯兵移民,鞏固了邊陲安全。話說永泰屯兵後,全城軍民安居樂業,一派安定景象。可是,事情沒有完美無缺的,仍有些不和諧的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邊城多少年來,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怪事,城中一戶熊戶人家的獨生女兒。不知是何原因,生下來就是一身的濃瘡爛疤,慘不忍睹。這在當時,是被看成怪胎的。既然是怪胎,別人見了自然就不吉利,於是被人看成多餘。古時的醫療條件又差,根本治不了這樣的怪病,因此,這姑娘年已過二十,不僅尋不到個人家,就是行走於大街人們也是惟恐避之不及。
當然,居民心裡清楚,這不能怪姑娘自己,但是關乎自己安危,人們只能在心理上同情,不能在行動上支持。姑娘內心樸直,自然能夠理解人們的心思,為了不影響大家,她一直躲在家裡,不隨便拋頭露面,過著孤獨而憂鬱的生活。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大概就是對於這座邊城的真實寫照。多少年來,關於京城的情況很少能夠傳達到這裡。對於這裡的百姓而言,皇帝的恩澤已非常遙遠,他們已忘記了權威的存在。
然而事情總有個例外,這一天,古城突然來了位欽差大臣,說是專為皇上選美而來,消息一傳開,城裡頓時沸騰起來,姑娘們紛紛梳妝打扮前去應選,但不知是岳將軍沒有行賄的原因還是城中真沒有美女。反正最後的結果是:沒有一人入選。
官場的禮節自古亦然,為了表示對領導的敬重,晚上照例少不了一台精彩的節目表演。當時永泰地界興盛唱戲,天不到傍晚,城中就敲鑼打鼓響動起來,老人小孩齊動員,人們紛紛趕來,那盛況只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人們唱戲的唱戲,喝彩的喝彩,好不熱鬧。
可憐那位醜女,這時還躲在家裡忍受著孤獨的剪熬。人是社會的動物,有誰不愛去湊個熱鬧的?這當口,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已讓她的心情無法平靜,終於,她忍不住內心的驅使,悄悄地來到戲樓,藏在一隻柱子背後窺看熱鬧的表演。
台上的表演著實精彩,她不禁會心一笑,但這一笑不要緊,她的命運卻因此改變。她臉上的瘡疤全都像泥皮一樣脫落了下來,她自己首先感到了害怕,開始大叫一聲,千萬雙眼睛立刻齊刷刷投過來,包括那位大臣在內,人們都瞪大了眼睛,讓他們驚奇萬狀的是:大家看到的是一位國色天香,沉魚落炎的絕世美女,這不正是為皇帝苦苦尋找的人嗎?
熊氏被欽差大臣帶進皇宮後,果然得到了皇帝的寵幸,被封為「熊娘娘」。她不計前嫌,一直想著為家鄉帶去福澤,因此,在皇帝問及她的家鄉時,她故意誇大事實,說那是一個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沒想到,金口玉言,話一出口,永泰地界三年大旱,叢草不生。
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可悲的結局讓人垂淚,但它又好象完全合乎情理,帶有某種宿命的味道。忠厚的永泰人帶著一點點自責,演繹了這個悲劇傳說,這不能不讓人感動。在今天,這個故事仍傳的神乎其神,在祖祖輩輩的永泰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永泰人感念熊氏的造福之心,為她設立了熊廟專門祭祀。每年四月初八還定期舉行廟會,他們還勸勉後人勤懇勞作,寬厚待人,像熊娘娘那樣熱愛故土。
四、漸漸消失的永泰古城
從景泰縣城出發,乘車大約45分鐘後,依稀可見永泰城牆。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枯黃的土地上沒有一點生機,一陣大風過後,黃土捲起的煙塵瀰漫在田野里。
如今,由於連年乾旱,生活在城裡的居民為了謀求生計,都已經陸續搬遷離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為87戶。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不復存在……
永泰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
「連年乾旱之後,村裡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古城文保員李崇仁說。今年63歲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學校長,前幾年退休後,擔當起了文保員和旅遊宣傳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歷史留下的痕迹彷彿像風一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我們後知後覺的感嘆著,惋惜著,希望永泰古城不會消散。
行走白銀:永泰龜城,明萬曆三十六年修築,是一座古老的軍事要塞
永泰古城
西北的土地上從來都不缺少詩意,古城,古道,軍事要塞總是很自然和諧地鑲嵌在這片粗獷的大地上。站在夕陽的餘暉里,望著浩瀚的天空,蒼茫的大地,不禁感慨中國古代歷史星河的浩渺和繁榮,它有著沉寂、有著精彩,也有著神秘和浪漫。永泰龜城,就是這樣一座有著許多美妙傳說的神秘古城。
一、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現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紮在這個城堡內。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
永泰城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城牆上有炮台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瓮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
永泰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瓮城,形似龜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築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牆由黃土夯築而成,周長1717米,牆高12米,城基厚6米,佔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築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築有瓮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城內有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城牆內邊修有馬道,圍城牆一周,城牆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瓮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城南一里處建有演武廳和教場,佔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里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處設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里的騸馬溝是當時的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牆,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牆、城門,城內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學。
馬道
民居
永泰小學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紅水縣,後來才有景泰城。」景泰是歷史上的邊防重地,境內的古長城、古城池等遺迹很多。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沿途依稀可見一些土墩台,據說這樣的土墩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甘肅省城蘭州。這是明清時期用於防範的信息台(當地人稱為烽火台),如果發現有敵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一個烽火台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在永泰城東南部有一塊佔地面積為500畝地的平地,這裡就是當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建有高兩米的平台(現已拆毀),台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台,紅漆明柱,雕樑畫棟。」這些古建筑後來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牆,牆上隱約可見箭簇留下的疤痕。
二、歷史上的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在明清兩朝時期,是一座顯赫的軍事要塞,這裡因為戰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衰落,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
景泰境內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在清朝康熙之前,分別稱之為大松山和小松山。「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庄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秦邊紀略》),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收復河西後就曾在此地屯兵設防,到了明朝,作為與蒙古人對峙的前線,明王朝曾經在此修建了一片很大規模的防禦工程,史稱「松山新邊」。到如今,當年的新邊已成了難尋蹤跡的殘垣,你爭我奪的草場也化為戈壁。而那些曾經旌旗飛舞的古城堡,卻還有人居住在其中。這些城堡中,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是位於景泰以西25公里處壽鹿山北麓的永泰城。
永泰城作為一座軍事要塞,它的誕生是由於一次戰爭。元滅亡後,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東蒙韃靼和西蒙瓦剌。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韃靼的阿赤兔部落不斷侵襲景泰,並先後佔據了大松山和小松山。據史料記載,韃靼到達景泰以後,「(阿赤兔)虜恃地利,東寇延綏寧夏,南犯固靖蘭州,西侵武威張掖,往往飲馬黃河」(明朝荊州俊所寫的《三眼井堡記》)。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雙方在龍沙展開了一場數十日的大戰之後,李汶擊敗了韃靼部落群首領,收復了大小松山,但這場大戰也摧毀了這裡原來的要塞。
此後,晉陞為三邊總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築永泰城。彼時,春色不絕於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開始具有了政治、軍事、外交、商業發展的多重要義。
三、古老的傳說
永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被稱為龍沙,而我說的故事發生在三百多年前,其時,黃河石林尚未被人發現,大敦煌影視城也還只是一片荒山。
驍勇善戰的大清名將岳仲琪,率大軍征討新疆,戰爭勝利後,他上書在永泰屯兵移民,鞏固了邊陲安全。話說永泰屯兵後,全城軍民安居樂業,一派安定景象。可是,事情沒有完美無缺的,仍有些不和諧的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邊城多少年來,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怪事,城中一戶熊戶人家的獨生女兒。不知是何原因,生下來就是一身的濃瘡爛疤,慘不忍睹。這在當時,是被看成怪胎的。既然是怪胎,別人見了自然就不吉利,於是被人看成多餘。古時的醫療條件又差,根本治不了這樣的怪病,因此,這姑娘年已過二十,不僅尋不到個人家,就是行走於大街人們也是惟恐避之不及。
當然,居民心裡清楚,這不能怪姑娘自己,但是關乎自己安危,人們只能在心理上同情,不能在行動上支持。姑娘內心樸直,自然能夠理解人們的心思,為了不影響大家,她一直躲在家裡,不隨便拋頭露面,過著孤獨而憂鬱的生活。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大概就是對於這座邊城的真實寫照。多少年來,關於京城的情況很少能夠傳達到這裡。對於這裡的百姓而言,皇帝的恩澤已非常遙遠,他們已忘記了權威的存在。
然而事情總有個例外,這一天,古城突然來了位欽差大臣,說是專為皇上選美而來,消息一傳開,城裡頓時沸騰起來,姑娘們紛紛梳妝打扮前去應選,但不知是岳將軍沒有行賄的原因還是城中真沒有美女。反正最後的結果是:沒有一人入選。
官場的禮節自古亦然,為了表示對領導的敬重,晚上照例少不了一台精彩的節目表演。當時永泰地界興盛唱戲,天不到傍晚,城中就敲鑼打鼓響動起來,老人小孩齊動員,人們紛紛趕來,那盛況只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人們唱戲的唱戲,喝彩的喝彩,好不熱鬧。
可憐那位醜女,這時還躲在家裡忍受著孤獨的剪熬。人是社會的動物,有誰不愛去湊個熱鬧的?這當口,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已讓她的心情無法平靜,終於,她忍不住內心的驅使,悄悄地來到戲樓,藏在一隻柱子背後窺看熱鬧的表演。
台上的表演著實精彩,她不禁會心一笑,但這一笑不要緊,她的命運卻因此改變。她臉上的瘡疤全都像泥皮一樣脫落了下來,她自己首先感到了害怕,開始大叫一聲,千萬雙眼睛立刻齊刷刷投過來,包括那位大臣在內,人們都瞪大了眼睛,讓他們驚奇萬狀的是:大家看到的是一位國色天香,沉魚落炎的絕世美女,這不正是為皇帝苦苦尋找的人嗎?
熊氏被欽差大臣帶進皇宮後,果然得到了皇帝的寵幸,被封為「熊娘娘」。她不計前嫌,一直想著為家鄉帶去福澤,因此,在皇帝問及她的家鄉時,她故意誇大事實,說那是一個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沒想到,金口玉言,話一出口,永泰地界三年大旱,叢草不生。
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可悲的結局讓人垂淚,但它又好象完全合乎情理,帶有某種宿命的味道。忠厚的永泰人帶著一點點自責,演繹了這個悲劇傳說,這不能不讓人感動。在今天,這個故事仍傳的神乎其神,在祖祖輩輩的永泰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永泰人感念熊氏的造福之心,為她設立了熊廟專門祭祀。每年四月初八還定期舉行廟會,他們還勸勉後人勤懇勞作,寬厚待人,像熊娘娘那樣熱愛故土。
四、漸漸消失的永泰古城
從景泰縣城出發,乘車大約45分鐘後,依稀可見永泰城牆。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枯黃的土地上沒有一點生機,一陣大風過後,黃土捲起的煙塵瀰漫在田野里。
如今,由於連年乾旱,生活在城裡的居民為了謀求生計,都已經陸續搬遷離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為87戶。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不復存在……
永泰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
「連年乾旱之後,村裡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古城文保員李崇仁說。今年63歲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學校長,前幾年退休後,擔當起了文保員和旅遊宣傳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歷史留下的痕迹彷彿像風一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我們後知後覺的感嘆著,惋惜著,希望永泰古城不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