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里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眼看透本質,一語中的的洞察力,對很多人來說難度係數極高,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獲得。不去經歷,何談人生成敗郭德綱曾說:「活得明白,與時間無關,跟經歷有關。三歲經歷一個事兒這輩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還沒經歷這個事兒他也明白不了。」
經歷這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須「親自」上陣——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看世界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讀萬卷書,一種是行萬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讀萬卷書,走不出去,最多是個書童;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在中國,讀萬卷書的人很多,行萬里路的人太少。縱使有人高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腳之前,卻又思慮萬千,猶豫不決。
其實,這也能理解。畢竟,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很多80、90後都在「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的環境中長大。在父母的關心呵護和嚴防死守下,很少有機會能到「廣闊天地」里摸爬滾打。
而大多數人,也因此習慣了一邊抱怨著生活的無趣,一邊無可奈何地接受著日復一日的現實,卻始終走不出自己安逸的小天地。
於是,在中國就產生了一種國民癥狀,叫做巨嬰症,臨床表現是:智商在線,情商著急。
李嘉誠說:
「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歷史上,哪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不是九死一生、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當你親眼目睹了很多從無到有,以及盛極而衰的商業案例後,當你親身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後,自然就會把事情看得更明白一些。
世界上,有一種明白叫做:我經歷過!不去經歷,何談人生成敗?做過與沒做過之間隔著千山萬水。用第二層思維去思考不過,去經歷只是訓練洞察力的第一步。哪怕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生活經歷,他們的認知卻可能大相徑庭。
就像,在一個班級里,所有人的老師、教材、作業幾乎都是一樣的,但是最後的成績卻有高低之分;在一個家庭里,同樣的環境下,龍生九子,九子卻各不相同。這種差別的產生,正是源自思維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層思維在思考問題。
比如:
為什麼華為手機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因為華為更注重研發投入和打磨產品;
為什麼馬雲喜歡到處演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馬云為人高調,愛出風頭;
你覺得造紙企業有前途嗎?一些人會脫口而出:人類都進入互聯網時代了,造紙企業肯定窮途末路了。
但你只要多問一句:難道諾基亞和moto就不注重產品研發嗎?難道作為首富以及亞洲最大企業掌門人的馬雲,還需要通過演講來出風頭嗎?為什麼那些上市紙企這幾年一直悶聲發大財,業績翻了好幾倍?
你就會發現,你得到的答案就會完全不同。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問題時,並不是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
而只有當你不滿足於第一個蹦到腦海里的答案,不滿足於大家都認為對的答案,多問一個「為什麼」,就具備了「第二層思維」。
如果思維依然停留在第一層,無論看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都很難真正的看透本質。
而如果你總能用與眾不同的第二層思維去思考,就會更接近真相,從而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聽過最傲嬌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該是有多平庸。在這個市場,怎麼掙錢?有一部電影,叫做《商海通牒》Margin Call,講述華爾街在08年金融危機前夕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句經典台詞——
在這個市場上,怎麼賺錢?
「要麼你聰明,要麼你迅速,要麼你騙人,當然,我從不騙人,我也不認為我是最聰明的,所以,我必須要反應比別人快。」
而這個反應,其實意味的是「思維更敏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思想層面,這個「快」,你必須具備其他人不具備的思維優勢,才能比別人更快一步想到。
別人可能消息靈通,可能計算機模型都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想打敗他們,就必須想他們之所不想或未曾想,見他們所未見,或者,具備他們所不具備的洞察力。
不管怎麼著,你的反應與行為必須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的逆向思維能力,就是投資最核心的「第二層思維」。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落敗後,走華容道逃命。當時,諸葛亮命令關羽在華容道埋伏人馬,並且還故意讓關羽在華容道的小路高山上,堆積柴草放火引曹操過來。
放火引曹操過來?這不對啊,因為一正常的軍隊,尤其是還在敗逃的軍隊,看到這邊有煙,肯定會猜想這個地方有兵馬潛伏。然而,為什麼諸葛亮厲害,就是有「第二層思維」的應用。
曹操本性多疑,正常人看到冒煙肯定會走別的路,而曹操一定會想故意走這邊,這本身已經運用了第二層思維。可是,諸葛亮料到了曹操的思維,進而再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了第二層思維的疊加,在這就埋伏對了。
所以說,高手過招,第二層思維是關鍵,想在市場上勝出,持續練習「第二層思維」才有效果。
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社會,我們無處不被越來越瑣碎的信息包圍,然而信息的泛濫導致我們邏輯能力越來越差。
大部分人擁有的都只是一種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思考的能力,結果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輩。
一個人,就是在一次次的「歸納和演繹」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洞察本質,不斷成長。
然而那些依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判斷,他們依然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從而作出更加正確、長遠的決定。
那麼,該如何形成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呢?
工作中有一個高效的邏輯思維能力無比重要。它能立刻讓你找到問題的關鍵,讓問題迎刃而解。
邏輯思維的過程,是化繁為簡,目的,是找到解決方法。因此,所有和「尋求解決方法」無關的信息,都是無用信息,都需要剔除。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能夠搶得先機。在別人還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自然就成長地比別人快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最重要的是,當你看透這個世界後,依然對它充滿熱愛。
讀書萬卷,行路萬里,不去經歷何談人生成敗
《教父》里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眼看透本質,一語中的的洞察力,對很多人來說難度係數極高,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獲得。
不去經歷,何談人生成敗
郭德綱曾說:「活得明白,與時間無關,跟經歷有關。三歲經歷一個事兒這輩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還沒經歷這個事兒他也明白不了。」
經歷這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須「親自」上陣——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看世界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讀萬卷書,一種是行萬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讀萬卷書,走不出去,最多是個書童;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在中國,讀萬卷書的人很多,行萬里路的人太少。縱使有人高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腳之前,卻又思慮萬千,猶豫不決。
其實,這也能理解。畢竟,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很多80、90後都在「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的環境中長大。在父母的關心呵護和嚴防死守下,很少有機會能到「廣闊天地」里摸爬滾打。
而大多數人,也因此習慣了一邊抱怨著生活的無趣,一邊無可奈何地接受著日復一日的現實,卻始終走不出自己安逸的小天地。
於是,在中國就產生了一種國民癥狀,叫做巨嬰症,臨床表現是:智商在線,情商著急。
李嘉誠說:
「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歷史上,哪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不是九死一生、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當你親眼目睹了很多從無到有,以及盛極而衰的商業案例後,當你親身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後,自然就會把事情看得更明白一些。
世界上,有一種明白叫做:我經歷過!不去經歷,何談人生成敗?做過與沒做過之間隔著千山萬水。
用第二層思維去思考
不過,去經歷只是訓練洞察力的第一步。哪怕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生活經歷,他們的認知卻可能大相徑庭。
就像,在一個班級里,所有人的老師、教材、作業幾乎都是一樣的,但是最後的成績卻有高低之分;在一個家庭里,同樣的環境下,龍生九子,九子卻各不相同。這種差別的產生,正是源自思維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層思維在思考問題。
比如:
為什麼華為手機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因為華為更注重研發投入和打磨產品;
為什麼馬雲喜歡到處演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馬云為人高調,愛出風頭;
你覺得造紙企業有前途嗎?一些人會脫口而出:人類都進入互聯網時代了,造紙企業肯定窮途末路了。
但你只要多問一句:難道諾基亞和moto就不注重產品研發嗎?難道作為首富以及亞洲最大企業掌門人的馬雲,還需要通過演講來出風頭嗎?為什麼那些上市紙企這幾年一直悶聲發大財,業績翻了好幾倍?
你就會發現,你得到的答案就會完全不同。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問題時,並不是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
而只有當你不滿足於第一個蹦到腦海里的答案,不滿足於大家都認為對的答案,多問一個「為什麼」,就具備了「第二層思維」。
如果思維依然停留在第一層,無論看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都很難真正的看透本質。
而如果你總能用與眾不同的第二層思維去思考,就會更接近真相,從而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聽過最傲嬌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該是有多平庸。
在這個市場,怎麼掙錢?
有一部電影,叫做《商海通牒》Margin Call,講述華爾街在08年金融危機前夕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句經典台詞——
在這個市場上,怎麼賺錢?
「要麼你聰明,要麼你迅速,要麼你騙人,當然,我從不騙人,我也不認為我是最聰明的,所以,我必須要反應比別人快。」
而這個反應,其實意味的是「思維更敏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思想層面,這個「快」,你必須具備其他人不具備的思維優勢,才能比別人更快一步想到。
別人可能消息靈通,可能計算機模型都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想打敗他們,就必須想他們之所不想或未曾想,見他們所未見,或者,具備他們所不具備的洞察力。
不管怎麼著,你的反應與行為必須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的逆向思維能力,就是投資最核心的「第二層思維」。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落敗後,走華容道逃命。當時,諸葛亮命令關羽在華容道埋伏人馬,並且還故意讓關羽在華容道的小路高山上,堆積柴草放火引曹操過來。
放火引曹操過來?這不對啊,因為一正常的軍隊,尤其是還在敗逃的軍隊,看到這邊有煙,肯定會猜想這個地方有兵馬潛伏。然而,為什麼諸葛亮厲害,就是有「第二層思維」的應用。
曹操本性多疑,正常人看到冒煙肯定會走別的路,而曹操一定會想故意走這邊,這本身已經運用了第二層思維。可是,諸葛亮料到了曹操的思維,進而再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了第二層思維的疊加,在這就埋伏對了。
所以說,高手過招,第二層思維是關鍵,想在市場上勝出,持續練習「第二層思維」才有效果。
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社會,我們無處不被越來越瑣碎的信息包圍,然而信息的泛濫導致我們邏輯能力越來越差。
大部分人擁有的都只是一種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思考的能力,結果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輩。
一個人,就是在一次次的「歸納和演繹」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洞察本質,不斷成長。
然而那些依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判斷,他們依然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從而作出更加正確、長遠的決定。
那麼,該如何形成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呢?
工作中有一個高效的邏輯思維能力無比重要。它能立刻讓你找到問題的關鍵,讓問題迎刃而解。
邏輯思維的過程,是化繁為簡,目的,是找到解決方法。因此,所有和「尋求解決方法」無關的信息,都是無用信息,都需要剔除。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質的人,能夠搶得先機。在別人還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自然就成長地比別人快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最重要的是,當你看透這個世界後,依然對它充滿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