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得恨矣!』」這是秦始皇在看過韓非子的「法學」著作之後發出的一聲感嘆,意思是說要是能與韓非子相交,死矣無遺憾。能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發出此感慨,由此可見韓非子是多麼的傑出。但是韓非子最初卻不是一個地道的法學者,而是偉大的儒家代表「後聖」荀子之徒。荀子作為戰國時期最後一位儒家大師,對於儒學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貢獻,他將後天環境與學習對人的影響加入了儒學之中,並且重新系統性的將儒學整理出來,為後世儒學作為完整的官方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按理說這樣的儒學大師教導出來的徒弟應該也是儒學精英才對,但韓非子卻是實實在在的跨進了法家門檻,最後還成為了法學大成者,那麼這又是為何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荀子所闡述思想入手,再來往後分析。法家,以變為強一、荀子所闡述的主要思想1、人性本惡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認為人性的本源是很邪惡的,那些看著很善良的人都是偽裝出來的。這種思想其實較荀子之前的儒學思想來說,差異很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亞聖」孟子,他所倡導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儒學思想到了荀子這一代所思考的問題不再僅限於美好的遐想,而是更加側重於實際生活的解釋和解答。荀子恰合時機的提出的「性本惡」,正是對儒學的進一步完善,但是同時「性惡論」卻也正是法學思想的基點。因為法家強調「以刑去刑」,他們認為人的本源就是追逐利益的,至於「禮」「道德」都是虛假的謊言。所以法家主張「刑名法術」即要克服人性的惡,必須用嚴法來強制的約束人民。這樣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惡」觀點其實正好也是法家最核心的思想。荀子思想是儒學思想的一個大異變
2、以「法」護「禮」
荀子曰:「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意思是說荀子認為禮義和刑法是國家之根本,只有以此來治理國家,人民才能安居樂業。荀子不再像孔子那樣只強調「禮」,也不像孟子那樣強調」義」,而是獨自將「法」的地位抬高到了一個新層面。他認為禮只能用來束縛一部分人,而與大多數人的人性相悖,對於這種情況只有用「法」來保證「禮」對於人的束縛。荀子將「法」融入「禮」中,將「禮」法律化,這對於儒學的實用性是一個莫大進展,但其在發展儒學的同時,卻也提高了「法」在儒學中的地位。強調用「法」來強制」禮」,是荀子思想的又一特色
由此可見,雖然荀子是一代儒師,但他闡述的思想卻是和法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其所闡述的「性惡論」思想,更是法家思想的基石。韓非子在向荀子學習時,荀子的這些「與法家思想有深層聯繫的主張」自然會對韓非子的思想產生影響。不同的是荀子雖然提出了這些思想,但他一直以儒者自居,他強調「法」的地位主要是為了保證「禮」被人們所擁護,並且始終認為法是為禮所服務的。而作為他徒弟的韓非子似乎並沒有打算堅持延續荀子的維護禮的思想,韓非子更加青睞於荀子提出的「人性惡」,即縱觀韓非子的理論,無一不是建立在「人是自私的」這個前提下的,並且他也從荀子的思想中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嚴法控民」。對於荀子來說,他始終是一個忠實的儒學傳承者,即便是觸及到了法家的門檻卻又不願踏入,而僅僅吸納其部分精華為儒學所用。但他的徒弟韓非子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領悟荀子的思想後,在此基礎上摒棄了「禮」,而在「法」上更進一步,終究踏入法家大門。法家思想二、韓非子生平再者荀子傳授給韓非子的思想有」法儒」兩面性,但是韓非子為何獨獨中意其中的「法」呢?這又要從韓非子的生平來看。韓非子本是韓國貴族,身世顯赫,但因為諸侯戰亂四起,韓非子一家人便隱居于山野村落之中。作為貴族子弟的韓非子,因從小生活在山野之中,身上並沒有其他貴族子弟的紈絝之氣,反而下定決心要重振家族威望,重興韓國之強,於是他很早便獨自周遊列國,以求強國之學。而要一個平常的國家強盛,那勢必涉及到改革圖強。而那時候諸子學說都比較講究「引古博今」,尤其是儒家(孔子喜歡引用周文王、周公來教導當時的諸侯們),而「引古」意味著一切從古制,即要求國君和人民做到上古時期賢人那樣,從而使天下太平。這種保守的一味遵從先賢之說顯然是一種美好的虛無嚮往。所以對那時一心只求強國之學以及身世複雜的韓非子來說,儒家自然不是其理想的歸宿。但法家卻是反對復古的思想,實打實的主張積極變革,以圖國家強盛,其中比較出名的代表即為商鞅(商鞅變法)、申不害(申不害變法使韓國強盛)。這可謂正中急切想學強國之學的韓非子下懷。所以說在韓非子拜了荀子為師之後,對於荀子所傳授的思想,韓非子果斷的捨棄了其中的「禮」的這一部分,而在荀子的「性本惡」以及強調「法」的這一部分繼續加深,乃至成為一代法學巨擘。韓非子求學,只為強國之學
總結上述,即便韓非子拜了荀子為師,但是選擇法家還是他的必然結果。首先因為他的身世原因,急切的想要學的強國之學,那麼儒家(尚古賢)、道家(無為)等等就不會出現在他的選擇項中。其次荀子提出的「性惡論」以及「以『法』護『禮』」這些思想主張,雖然對儒學發展有重要作用,但其實也是法學思想的核心,而韓非子在接觸這些思想後果斷吸收了其中的法學精華。那麼對於韓非子來說,最後步入法家殿堂也就不足為奇了。
韓非子為何棄「儒「從「法」?難道是荀子教的不好?
《史記》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得恨矣!』」這是秦始皇在看過韓非子的「法學」著作之後發出的一聲感嘆,意思是說要是能與韓非子相交,死矣無遺憾。能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發出此感慨,由此可見韓非子是多麼的傑出。但是韓非子最初卻不是一個地道的法學者,而是偉大的儒家代表「後聖」荀子之徒。荀子作為戰國時期最後一位儒家大師,對於儒學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貢獻,他將後天環境與學習對人的影響加入了儒學之中,並且重新系統性的將儒學整理出來,為後世儒學作為完整的官方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按理說這樣的儒學大師教導出來的徒弟應該也是儒學精英才對,但韓非子卻是實實在在的跨進了法家門檻,最後還成為了法學大成者,那麼這又是為何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荀子所闡述思想入手,再來往後分析。
法家,以變為強
一、荀子所闡述的主要思想
1、人性本惡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認為人性的本源是很邪惡的,那些看著很善良的人都是偽裝出來的。這種思想其實較荀子之前的儒學思想來說,差異很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亞聖」孟子,他所倡導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儒學思想到了荀子這一代所思考的問題不再僅限於美好的遐想,而是更加側重於實際生活的解釋和解答。荀子恰合時機的提出的「性本惡」,正是對儒學的進一步完善,但是同時「性惡論」卻也正是法學思想的基點。因為法家強調「以刑去刑」,他們認為人的本源就是追逐利益的,至於「禮」「道德」都是虛假的謊言。所以法家主張「刑名法術」即要克服人性的惡,必須用嚴法來強制的約束人民。這樣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惡」觀點其實正好也是法家最核心的思想。
荀子思想是儒學思想的一個大異變
2、以「法」護「禮」
荀子曰:「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意思是說荀子認為禮義和刑法是國家之根本,只有以此來治理國家,人民才能安居樂業。荀子不再像孔子那樣只強調「禮」,也不像孟子那樣強調」義」,而是獨自將「法」的地位抬高到了一個新層面。他認為禮只能用來束縛一部分人,而與大多數人的人性相悖,對於這種情況只有用「法」來保證「禮」對於人的束縛。荀子將「法」融入「禮」中,將「禮」法律化,這對於儒學的實用性是一個莫大進展,但其在發展儒學的同時,卻也提高了「法」在儒學中的地位。
強調用「法」來強制」禮」,是荀子思想的又一特色
由此可見,雖然荀子是一代儒師,但他闡述的思想卻是和法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其所闡述的「性惡論」思想,更是法家思想的基石。韓非子在向荀子學習時,荀子的這些「與法家思想有深層聯繫的主張」自然會對韓非子的思想產生影響。不同的是荀子雖然提出了這些思想,但他一直以儒者自居,他強調「法」的地位主要是為了保證「禮」被人們所擁護,並且始終認為法是為禮所服務的。而作為他徒弟的韓非子似乎並沒有打算堅持延續荀子的維護禮的思想,韓非子更加青睞於荀子提出的「人性惡」,即縱觀韓非子的理論,無一不是建立在「人是自私的」這個前提下的,並且他也從荀子的思想中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嚴法控民」。對於荀子來說,他始終是一個忠實的儒學傳承者,即便是觸及到了法家的門檻卻又不願踏入,而僅僅吸納其部分精華為儒學所用。但他的徒弟韓非子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領悟荀子的思想後,在此基礎上摒棄了「禮」,而在「法」上更進一步,終究踏入法家大門。
法家思想
二、韓非子生平
再者荀子傳授給韓非子的思想有」法儒」兩面性,但是韓非子為何獨獨中意其中的「法」呢?這又要從韓非子的生平來看。韓非子本是韓國貴族,身世顯赫,但因為諸侯戰亂四起,韓非子一家人便隱居于山野村落之中。作為貴族子弟的韓非子,因從小生活在山野之中,身上並沒有其他貴族子弟的紈絝之氣,反而下定決心要重振家族威望,重興韓國之強,於是他很早便獨自周遊列國,以求強國之學。而要一個平常的國家強盛,那勢必涉及到改革圖強。而那時候諸子學說都比較講究「引古博今」,尤其是儒家(孔子喜歡引用周文王、周公來教導當時的諸侯們),而「引古」意味著一切從古制,即要求國君和人民做到上古時期賢人那樣,從而使天下太平。這種保守的一味遵從先賢之說顯然是一種美好的虛無嚮往。所以對那時一心只求強國之學以及身世複雜的韓非子來說,儒家自然不是其理想的歸宿。但法家卻是反對復古的思想,實打實的主張積極變革,以圖國家強盛,其中比較出名的代表即為商鞅(商鞅變法)、申不害(申不害變法使韓國強盛)。這可謂正中急切想學強國之學的韓非子下懷。所以說在韓非子拜了荀子為師之後,對於荀子所傳授的思想,韓非子果斷的捨棄了其中的「禮」的這一部分,而在荀子的「性本惡」以及強調「法」的這一部分繼續加深,乃至成為一代法學巨擘。
韓非子求學,只為強國之學
總結上述,即便韓非子拜了荀子為師,但是選擇法家還是他的必然結果。首先因為他的身世原因,急切的想要學的強國之學,那麼儒家(尚古賢)、道家(無為)等等就不會出現在他的選擇項中。其次荀子提出的「性惡論」以及「以『法』護『禮』」這些思想主張,雖然對儒學發展有重要作用,但其實也是法學思想的核心,而韓非子在接觸這些思想後果斷吸收了其中的法學精華。那麼對於韓非子來說,最後步入法家殿堂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