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名號聽來應該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的確也是當時春秋時期的霸主,四方諸侯都馬首是瞻,而五霸中的異類應該是宋襄公了,宋國不是個強國,充其量就是第二梯隊的國家,為何被《史記》列為五霸之一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宋國是被西周封為公爵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一,是前朝商代的後裔,因古代「存亡繼絕」的思想而被周王分封。雖然貴為公爵,其實一直受到周王的忌憚,因此也一直被周王監視和控制,因此長期以來宋國都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宋國也蠢蠢欲動,希望能夠擺脫命運,成為可以稱霸的大國,宋襄公就有這樣的野心,希望能一嘗霸主的滋味。
說到宋襄公,可能是承襲了上千年的貴族血統,到了春秋時期,還是堅持以仁義治國,他的軍隊也號稱仁義之師,他仁義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通過幾件事來看下。仁義讓國宋襄公是宋桓公的次子,但卻是嫡子(宋桓公妻子所生),他的大哥目夷雖為長子,但是庶出,因此沒有資格即位。宋襄公曾經向宋桓公懇求,希望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讓給哥哥目夷,因為他認為目夷比自己年齡大,且仁義忠義。宋桓公就找了目夷,告訴他這件事情,目夷強烈推辭,說弟弟願意讓位給我,這才是大大的仁義,遠遠超過了自己,並且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離開了宋國,最後還是宋襄公即位。
這件事情,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場暗藏兇險的政治秀,宋襄公真的會捨棄很多人都蒙昧以求的君位,為了宋國主動讓賢?應該是宋襄公在給自己積攢美名和威望,同時試探哥哥是否有野心。目夷也非常清楚,父親跟他說這件事情,也不是要讓他即位,宋桓公不會違背禮法,廢嫡立庶,因此他拒不接受,因為一旦透露出自己同意即位的想法就意味著會被父親和弟弟所不容,因此他不是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而出走異國,實際是逃跑了,一來讓父親和弟弟放心,二來也避免君位接替的時候發生亂局,引來殺身之禍。宋襄公與目夷
但是林老師卻覺得,也有可能宋襄公是真的想讓賢,這雖然有悖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價值觀,但是在當時那個時候卻有存在的可能。宋襄公即位後,便讓目夷擔任丞相,軍政大權在握,試想,雖然目夷表明了態度,但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襄公把這麼重要的位置給目夷做,不免讓人覺得宋襄公當時是真的想讓賢的。義助齊國即位之後,宋襄公也算是勵精圖治,把宋國也帶到了一個巔峰時代,國力大大提升,但是畢竟是國小民少,又被齊楚晉等大國包圍著,國力上仍與第一梯隊的國家差距很大。但是宋襄公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一直想做霸主,因此他首先在齊桓公逝世,齊國因爭奪王位發生內亂的時候,號召各個諸侯國和宋國一起幫助齊國的太子昭(齊桓公去世前曾經希望宋襄公幫助太子昭即位)回國即位,但是諸侯國沒幾個搭理宋襄公,最後他只能帶領著衛國、曹國、邾國這三個小國派來的一小部分兵馬再加上自己國家的兵馬奔赴齊國。其實這些軍隊在齊國面前可以說是不值一提,但是宋襄公竟然敢於挑戰強大的齊國,這感覺就像是唐吉柯德的精神,有野心但是不知深淺,自以為是的去蚍蜉撼樹,可能當時宋襄公在很多諸侯的眼裡都成了笑料。但是宋襄公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是受了齊王囑託的仁義之師,結果他的運氣不錯,齊國的貴族並不清楚宋軍這次出兵的真實實力,同時也比較支持太子昭,結果太子昭即位稱為新的齊王,宋襄公因為這件事情也有了一些名聲。春秋局勢圖效法會盟自此之後,宋襄公開始膨脹了,他開始效仿齊桓公,召開會盟,但是和他結盟的都是一些弱小的國家,稍微大點的諸侯國都不和他玩。後面他又召集了一次會盟,這次還算有面子,齊國楚國都參加。當時目夷認為宋國弱小,如果在會上要宣誓自己的霸權,怕引起大國的不滿,建議他帶點軍隊以防不測,但是被宋襄公拒絕了,認為自己召集的會盟,要求各國不帶軍隊,自己違背,這不是仁義之舉。結果不出目夷的預料,楚王在會盟當場就派兵把宋襄公給抓了回去,將近一年才被放了回來。權力的象徵仁義之師把宋襄公的仁義道德體現到極致的是宋楚之間的「泓水之戰」,具體對戰原因我們就不表了,只說兩軍在泓水遭遇,宋軍先到,眼看著楚軍在過河,這時目夷勸說宋襄公,宋國軍隊人少,建議趁楚國正在過河,立即發起進攻,宋襄公不同意,認為仁義之師怎可趁人不備。楚軍順利過河,正在列陣,這是目夷說趁現在進攻我們還有勝算。宋襄公不緊不慢,要等楚軍列陣完畢,還是那句仁義之師。結果兩軍交鋒,宋國大敗,宋襄公也被射傷了大腿,不久後也因此傷發作一命嗚呼。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總結一下宋襄公的,是過於自信又以己度人,以仁義之國仁義之師自居,認為仁義道德是大家都會遵守的,不會審時度勢,如唐吉柯德一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千百年來為後世所譏笑。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被司馬遷列入春秋五霸呢,這還是之前林老師說的,史書對於一個人記載也存在著主觀的意念,也有成書當時的特殊歷史時代大思想的影響,因此司馬遷這麼做,還是在於從正面意義上講,宋襄公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是爾虞我詐、假仁假義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股「清流」,也是寄託了司馬遷對他所在的社會的一種希冀吧。
明明是一個弱國,為何被推上春秋五霸的位置,國君是何許人物?
春秋五霸的名號聽來應該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的確也是當時春秋時期的霸主,四方諸侯都馬首是瞻,而五霸中的異類應該是宋襄公了,宋國不是個強國,充其量就是第二梯隊的國家,為何被《史記》列為五霸之一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宋國是被西周封為公爵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一,是前朝商代的後裔,因古代「存亡繼絕」的思想而被周王分封。雖然貴為公爵,其實一直受到周王的忌憚,因此也一直被周王監視和控制,因此長期以來宋國都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宋國也蠢蠢欲動,希望能夠擺脫命運,成為可以稱霸的大國,宋襄公就有這樣的野心,希望能一嘗霸主的滋味。
說到宋襄公,可能是承襲了上千年的貴族血統,到了春秋時期,還是堅持以仁義治國,他的軍隊也號稱仁義之師,他仁義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通過幾件事來看下。
仁義讓國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次子,但卻是嫡子(宋桓公妻子所生),他的大哥目夷雖為長子,但是庶出,因此沒有資格即位。宋襄公曾經向宋桓公懇求,希望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讓給哥哥目夷,因為他認為目夷比自己年齡大,且仁義忠義。宋桓公就找了目夷,告訴他這件事情,目夷強烈推辭,說弟弟願意讓位給我,這才是大大的仁義,遠遠超過了自己,並且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離開了宋國,最後還是宋襄公即位。
這件事情,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場暗藏兇險的政治秀,宋襄公真的會捨棄很多人都蒙昧以求的君位,為了宋國主動讓賢?應該是宋襄公在給自己積攢美名和威望,同時試探哥哥是否有野心。目夷也非常清楚,父親跟他說這件事情,也不是要讓他即位,宋桓公不會違背禮法,廢嫡立庶,因此他拒不接受,因為一旦透露出自己同意即位的想法就意味著會被父親和弟弟所不容,因此他不是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而出走異國,實際是逃跑了,一來讓父親和弟弟放心,二來也避免君位接替的時候發生亂局,引來殺身之禍。
宋襄公與目夷
但是林老師卻覺得,也有可能宋襄公是真的想讓賢,這雖然有悖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價值觀,但是在當時那個時候卻有存在的可能。宋襄公即位後,便讓目夷擔任丞相,軍政大權在握,試想,雖然目夷表明了態度,但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襄公把這麼重要的位置給目夷做,不免讓人覺得宋襄公當時是真的想讓賢的。
義助齊國
即位之後,宋襄公也算是勵精圖治,把宋國也帶到了一個巔峰時代,國力大大提升,但是畢竟是國小民少,又被齊楚晉等大國包圍著,國力上仍與第一梯隊的國家差距很大。但是宋襄公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一直想做霸主,因此他首先在齊桓公逝世,齊國因爭奪王位發生內亂的時候,號召各個諸侯國和宋國一起幫助齊國的太子昭(齊桓公去世前曾經希望宋襄公幫助太子昭即位)回國即位,但是諸侯國沒幾個搭理宋襄公,最後他只能帶領著衛國、曹國、邾國這三個小國派來的一小部分兵馬再加上自己國家的兵馬奔赴齊國。其實這些軍隊在齊國面前可以說是不值一提,但是宋襄公竟然敢於挑戰強大的齊國,這感覺就像是唐吉柯德的精神,有野心但是不知深淺,自以為是的去蚍蜉撼樹,可能當時宋襄公在很多諸侯的眼裡都成了笑料。但是宋襄公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是受了齊王囑託的仁義之師,結果他的運氣不錯,齊國的貴族並不清楚宋軍這次出兵的真實實力,同時也比較支持太子昭,結果太子昭即位稱為新的齊王,宋襄公因為這件事情也有了一些名聲。
春秋局勢圖
效法會盟
自此之後,宋襄公開始膨脹了,他開始效仿齊桓公,召開會盟,但是和他結盟的都是一些弱小的國家,稍微大點的諸侯國都不和他玩。後面他又召集了一次會盟,這次還算有面子,齊國楚國都參加。當時目夷認為宋國弱小,如果在會上要宣誓自己的霸權,怕引起大國的不滿,建議他帶點軍隊以防不測,但是被宋襄公拒絕了,認為自己召集的會盟,要求各國不帶軍隊,自己違背,這不是仁義之舉。結果不出目夷的預料,楚王在會盟當場就派兵把宋襄公給抓了回去,將近一年才被放了回來。
權力的象徵
仁義之師
把宋襄公的仁義道德體現到極致的是宋楚之間的「泓水之戰」,具體對戰原因我們就不表了,只說兩軍在泓水遭遇,宋軍先到,眼看著楚軍在過河,這時目夷勸說宋襄公,宋國軍隊人少,建議趁楚國正在過河,立即發起進攻,宋襄公不同意,認為仁義之師怎可趁人不備。楚軍順利過河,正在列陣,這是目夷說趁現在進攻我們還有勝算。宋襄公不緊不慢,要等楚軍列陣完畢,還是那句仁義之師。結果兩軍交鋒,宋國大敗,宋襄公也被射傷了大腿,不久後也因此傷發作一命嗚呼。
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總結一下宋襄公的,是過於自信又以己度人,以仁義之國仁義之師自居,認為仁義道德是大家都會遵守的,不會審時度勢,如唐吉柯德一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千百年來為後世所譏笑。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被司馬遷列入春秋五霸呢,這還是之前林老師說的,史書對於一個人記載也存在著主觀的意念,也有成書當時的特殊歷史時代大思想的影響,因此司馬遷這麼做,還是在於從正面意義上講,宋襄公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是爾虞我詐、假仁假義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股「清流」,也是寄託了司馬遷對他所在的社會的一種希冀吧。